《冈仁波齐》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23:09:09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冈仁波齐》观后感1

关于冈仁波齐的知识: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等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

昨天晚上去看了电影《冈仁波齐》,电影平静的没有波澜,太真实了,开篇就是藏民日常的生活,早上起来,给烟囱炉子里再塞进两个柴,然后烧水煮饭,每一家一天的生活如此开始,村子里的人来回的走动也是那么真实自然。

首先是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一生未娶照顾他们兄弟三人的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叔叔坐在坝子上和尼玛扎堆说,他一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只是想去圣山和拉萨实现一生的愿望。

恰逢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听说了有人要去朝圣,村子里一家家的人都跑来问是否可以同行,大家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同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心愿却总是一样的。最后出行的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且自幼残疾的屠夫、年少的小姑娘。在信仰面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原来只是知道藏民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一次磕长头磕到拉萨朝圣的经历,在西藏的时候常在路边见到心无旁骛磕长头的人,却并不知道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次看电影才知道从小建立起来的信仰何其伟大,就算是身怀六甲也无所畏惧,次仁曲珍在朝圣的路上生下了孩子,在藏民的心里,朝圣路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寓意着希望和福气,次仁曲珍继续着磕长头朝圣的路,并没有因为是新产妇就有所懈怠,新生儿躺在随行的拖拉机里,安静生长。

每天晚上大家聚在帐篷里的时间,是对一天的总结和次日的规划,好几次,尼玛扎堆的叔叔杨培,也就是朝圣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长者都会给大家说:每一次的祈愿要想到众生的幸福安康!每一次听到他说的话,再看到所有人全心信服的样子,我的内心总是升起莫名的感动,就算是平凡的藏民,一路艰辛,心中的爱也不仅仅是关乎小我,如此大爱令我深受触动,所谓修行,唯有众生喜乐安康才是目标!

队伍坚定的前行因为遇到了河流而被打断,杨培叔叔告诉大家继续,于是所有的人脱下羊皮的围裙,继续无惧涉水的长身磕头,看着阳光照耀下突然轻装的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突然明了:当这涉水成了烦扰,前行便是痛苦;当这涉水变成欢乐,阳光亦是明媚。所谓万法唯心,所有困难的境界都是幻象,我们日常生活的心境是不是也如此呢?

有信仰的人总是善良和体贴的,就算是随行的拖拉机被一辆越野车给撞翻在路边,他们想到的也是越野车上的人需要快点送到医院救护,而他们自己能做的只能是迅速做出决定,拆掉撞坏的车头靠人拉车继续前行,这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如此朝圣之路,犹如佛经上讲到的故事,一切的磨难都是上天的考验,没有这些逆境、磨难,无始劫以来积下的债怎么还?所造的业如何消?当你经历、当你跨越,你也就得道证悟了!

翻越米拉山5000多米的高峰,终于一路下山看到了远处的布达拉宫,大家默默的集体站在那里遥望施礼,内心的激荡无以名述,我作为观众久久不能平静,一切的辛苦在那一刻是值得的,金光闪耀的布达拉宫是每一个西藏人心中的圣殿,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虽然冈仁波齐圣山还在远方,但是至少到达拉萨让他们坚信:每一天,无所畏惧,坚持心中的信念,善待每一个身边的人,珍视所有的生命,甚至那只马路上缓缓爬行而过的虫子,所有的善总会让灵魂到达彼岸。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需要历时一年用脚行走、用身体丈量长达20xx多里的朝圣之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雪山脚下渐渐拉远的队伍,转山尚未开始,经过拉萨完成补给和休养,去往圣山的道路还在前方,这样的寓意似乎比拍完全程更有寓意,修行的道路不就是这样吗?

这是一部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电影,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被用一年的随拍搬上了屏幕,每一个人都是真名真人真角色,虽然我从小生长在那片神奇的土地,却并没有那样近距离的了解过藏民的朝圣之路,这一次,跟随电影的镜头用一种全然浸入的视角看完了电影,内心升起对电影摄制组由衷的尊敬和感恩。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如此的好电影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从电影里只是看到没有尽头的大山、雨雪、米拉山顶上飘扬的经幡美丽而神圣,可是我却很清楚走到那里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反应之痛苦,五千多米的海拔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而摄制组却在如此身体巨大的挑战下完成了这部具有非常意义的电影的拍摄,如此对信仰的尊重、对藏民一路朝圣的真实再现难能可贵,如果你想要看这部电影,一定要去影院支持!

《冈仁波齐》观后感2

我这个人大概生性凉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不太喜欢看电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冈仁波齐》都是跟着朋友圈走进了电影院。

网上好评率88%,一部震感灵魂的信仰历程,平凡朴实艰辛无畏地行走在一条虔诚的路上,你看过就一定会被感染,这里没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矫情,只有生与死的宁静,看完这个片子睁眼看红尘时内心的平静。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压力,世俗,偏见,静下心来走走那段路,你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怎样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无信仰,何去何从?

我小时候那个时代,社会上把信仰宗教当迷信,是愚昧,是无知。风水轮流转,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里又变得高大起来了。是纯洁,是高尚,是质朴。

信仰钱,信仰权利,信仰物质富裕,是庸俗,是市侩,是内心的污浊不堪。

在我看来,信仰宗教,信仰权利,信仰钱,信仰科学,信仰自我独立,信仰爱情。这一切没有高下之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线,敬畏法律,这就够了。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不认同,至少我从小环境不是这样的。我妈信佛,她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们家庭的顺遂是佛祖与祖宗的保佑,所以她会礼佛,会记拜祖宗。

当然还有人说,西方人信教是为了感恩,中国人拜佛是为了私欲为了有求与佛祖。如果你要这么理解就这么理解吧。

我们农村有一种风俗,新年过后,各个村庄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念佛,以祈求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个村没有这么多老年妇女,就互相帮助了,每个村的老人都会到各个村庄去念佛,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强迫,没有道德的谴责,我奶奶,我外婆都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这些老人是免费的,但老人吃饭,点心,香钱,佛纸钱,还是需要付出的,我妈妈就很愿意这样的付出。< ……此处隐藏1666个字……鸣的东西。人与人就是这样,情侣之间能够相互吸引和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异性,还是因为两人之间能够产生共鸣。这部电影也是,既然能有这么高的评分,虽然在情节上打观众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在心灵上却成功产生了共鸣。相信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是有情怀的。我们都知道西藏是很神圣的,因为那里佛教盛行,五千米的海拔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说这话的人比较矛盾,西藏盛行佛教,而天堂是基督教的产物),而且藏民的信仰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在当下大家都谈信仰缺失的年代,藏民虔诚的信仰显得神秘而且让人敬佩。所以,从我的观点来看,很多人看这部电影,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信仰去的。这并不是说要塑造个人的.信仰,而是希望能让自己与信仰更近,好让自己感觉自己也是有追求的。这并不是件可悲的事,反而觉得挺好,因为毕竟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信仰还是件被关注,值得被追求的一件事,也正因此这部电影能和观众产生共鸣。另外一个产生共鸣的原因是我想是很多去过西藏的人看到沿途风景,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这部电影的朝圣之旅就是一条观众沿着318国道的回忆之旅。坐在我旁边的一家三口,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他们以前去过西藏。当镜头转到某一个路碑、某一条河、某一座山、某一个湖的时候,他们就点出这不是那什么山什么湖,我们当初怎样怎样。所以我一部电影看下来,收获了两个故事,这也是意外的收货,也更勾起我对西藏的向往。

一部电影如果仅仅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就可以被评得上这么高分,显然有些低估观众的眼光。之所以称它为半纪录片似的电影,是因为它对藏区的展示很真实。影片开始展示的藏区生活,朝圣途中遇到的好客的藏民,以及直接展现的藏区农村的落后景象,与我从书中和视频中看到的,以及想象的基本上一致,让我这个没去过西藏的人都感到很真实。此外,影片对318国道沿线藏区美景的展示也是不遗余力。枯黄的草木、湛蓝的天空和白云、大片的油菜花田、清澈的湖水以及洁白的雪山,给人视觉上的体验足以勾起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让这部电影虽然沉闷却仍能得到广泛好评,导演应该也为此欣慰。虽然沉闷这个词仍然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深印象,但是它真实反应的景象让我涨的见识、藏民虔诚朝圣的信仰以及沿途美景带来的视觉体验仍然让我感到满足,所以这是一部好片,值得推荐。

《冈仁波齐》观后感4

看完《冈仁波齐》久久内心不能平复,电影里每一个磕长头的场景,都热泪盈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停留喉间、安放胸口,然后匍匐下跪,五体投地,合掌起身……一遍一遍周而复始的单调动作,在前往圣山——冈仁波齐的路上,以春夏秋冬为背景,以生老病死为伴奏,以救赎为信念。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平淡却也是最震撼的节奏!就此,写下一段感想,一段关于活着与死亡之间的感受。

西藏、宗教、信仰、朝圣……看似神秘的概念,《冈仁波齐》通过11个普通的藏民,一段平凡的朝拜圣山经历,如细水般缓缓道出。从电影画面的角度也许它不够华丽,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也许它不具备太多冲突,但正是这般贴近真实,才能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涟漪。电影的朝圣之路告一段落,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依然在朝着前路前行,而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因果的轮回……

电影开始于一个西藏的小村庄——芒康,故事开始于芒康的一户普通人家。家中的长者带着遗憾去世,为了替他完成遗愿——去朝拜冈仁波齐,这个家庭倾尽一切,宰杀牛羊,变卖筹资,安排一家老小,准备踏上一条漫漫长路,然而这条路上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

现实中,人生许多阶段也许都会遇到需要归零的时刻,初出茅庐的迷茫、人生巅峰的失衡、万念俱灰的绝望。那时,前进与徘徊,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因为心路的前方是什么,你我都没有答案。就像准备朝圣的藏族家庭,倾其全部为的并不是最终的到达,而是为了那一路的忏悔与救赎。

芒康村庄上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申请加入朝圣的队伍,他们有沾满动物之血的屠夫,有怀孕待产的妇人,有身处不幸的中年,有不谙世事的女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为了同一个信念,他们临时组队。

就像漫漫人生路中每时每刻遇到的朋友,也许各自的目的不同,年龄不等,身份各异,也正因如此,才会让心路更加多彩。没有谁生来孤独,父母、朋友、师长、爱人……我们扮演着生命中每个时刻的角色,同时,更多的角色配合着我们演绎自己的生命,没有谁是单纯的生和单纯的死,因果交织的业力牵引着我们前行。

朝圣之路,注定坎坷,含泪的告别只是开始。沿着318国道11个人开始三步一磕的虔诚之行。重复的动作在不重复的风景、过客、昼夜之间反复。第一件不寻常的事,便是新生命的降临,那个被圣山赐福的孩子降生在朝圣之路上。而后经历短暂的喜悦后,母亲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一切重新归于脚下。此后,屠夫为一只路过的蚂蚁让路,孩子带病坚持磕头,老人每晚带领大家念经,路上遭遇车祸,他们选择原谅司机……因为撞坏了拖拉机,所以男人们拖着行李车行进几百里,再折回远处磕头。遇到泥泞和水潭,他们磕着长头过去,羊皮护具已经破败不堪,水打湿了他们的身体,晒干头发和衣服,他们又重新向着前方出发,直到一个清晨,队伍里的长者杨培老人长眠于山脚下。因为杨培老人的心愿,队伍成行,而他的离开并不预示着队伍的终结。他们为老人堆起了玛尼堆,请了喇嘛做法事,而后又以玛尼堆为起点开始了长头的叩拜,几百公里外便是拉萨的布达拉宫……

一路上,经历生老病死,就像人生的缩影。生命的诞生象征希望,让人喜悦,成长的过程有痛苦陪伴,而死亡的寂静,又有些许惶恐。心路之上,每一段情绪的诞生,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出发的目的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前行的过程中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轨迹,清晰的留在身后。

如果人出生和死亡的时刻已命中注定,那么中间所走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有很多分叉口,每个路口,我们都要调整步调和步幅。正如影片中,路边村庄长者的提醒:不能带红绳磕头、小孩磕头不能走太多步……一路走来,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提醒了沉沦的步伐,重新整装出发。

电影最后,朝圣的藏民们顺利抵达拉萨,他们的钱花光了,头发长长了,十万遍的长头快磕完了。他们在拉萨打了两个月的工,和发廊女孩约定从圣山回来后再相见,之后,重新朝着冈仁波齐出发……

《冈仁波齐》以木板在雪中滑行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电影告一段落,朝圣之路还在继续……似乎结束但又没有告别。超乎人们以往对结局的认知,在最需要感情升华的结尾,一切又归于平静。而这更符合人生之路的设定,因为对于人生最大的落幕“死亡”而言,有时也来的猝不及防。即使死亡过后,依然需要寻找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结尾继续着下个开头:听着朴树为《冈仁波齐》特别发布的《No Fear In My Heart》,我的观影感想到此暂停了,凌乱的文字记录了小小的一点感想。感恩能在自己归零,准备开始自己第一段朝圣之路之际,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始终坚信因果轮回,世事无常,身为沧海一粟的我们,走在自己的心路上,时刻提醒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坚定,迷茫时不轻易退缩,犯错后勇敢驻足,摔倒了继续前进……享受身边出现和消失的一切,因为这就是你我心路上独一无二的轮回,也是最值得你我继续前行的原动力。

《《冈仁波齐》观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